上传作品
|

您当前的位置: 首页>名家访谈>【40年,坚持用相机讲述人民的故事】访湖北省摄影家协会主席、摄影家杨发维

【40年,坚持用相机讲述人民的故事】访湖北省摄影家协会主席、摄影家杨发维

作者: 新时代摄影网
发布时间: 2020-09-28
浏览量: 919

      在摄影的道路上,我拍摄了众多题材,也亲历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,逐渐认识到“人是世界舞台上一件大奇迹”“人占据着世界的中心”,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每一次重大事件的发生都与人紧密相联,一切关于人的“瞬间”记录最具价值,最能打动人、感召人,拍摄人的过程,也是自我感动的过程,也是荡涤心灵的过程。

——杨发维

——访湖北省摄影家协会主席、摄影家杨发维

采访/ 曲倩 余荣松

责任编辑:郭小娇

image.png

《厂前大广播》(摄影于1989年) 

武汉汽轮发电机厂大门前大喇叭下班之时播放新闻。作为时事宣传的重要阵地,一些国营工厂都安装大喇叭,及时广播重要时政新闻。


杂志您是在16岁的时候接触的摄影,一直到今天。回想起第一次接触摄影与现在的摄影,有什么样的感悟?

杨发维1977年我下放到知青点,借得我父亲单位一部海鸥120相机, 2个胶卷,那是第一次接触摄影,后来读新闻专业时上摄影课,才开始正式了解摄影。1980年我从学校毕业分配到《湖北日报》摄影组,开始职业摄影, 至今已40年整。如果说拍照在当时是赶时髦,那么40年后的今天它早已成为 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如果说40年前拍照讲究的是技术至上,那么40年后的摄影已注入“大脑”的基因,成为思考的工具。刚参加工作时,我认为摄影记者的工作无非就是用照相机宣传党的方针 政策,寻找和记录典型,所以凭借年轻的身体和充沛的体力,工作中干劲十足,快门四处“咔嚓“,在报纸上发了很多照片,算得上是高产摄影人。当发稿的快感过去,再次注视这些照片时发现它们中少有能够传承的记忆,大多是对事件的表面实录和对政策的图解。我第一次体会到摄影记者不好当, 看似简单的照相却越拍越难,表面上风光又好玩的职业实际上满是坎坷与荆 棘。在漫长的摄影征途中,偶尔拍出一张好照片还有可能,要想一直拍出好 照片却实属不易。 


image.png

《乡村小学》(1996年摄影于长阳)


image.png

《破产的滋味》(摄影于1994年) 在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,武汉江汉食品厂因经不住市场冲击,依法破产,国营工厂也没了铁饭碗,破产滋味不好受。


杂志在2020年这场史无前例的抗疫中,湖北作为疫区中心,您亲身前 往一线进行拍摄援鄂医护人员的形象照,留下了珍贵的抗疫记录。请您就这 次疫情结合摄影谈一谈您的看法。


杨发维:在我的一生中,参加众多重大事件的采访。2020年春,新冠疫 情保卫战在全国打响,湖北成为主战场,我虽然不在采访一线,但职业的使 命感一直激励着我,在居家隔离的日子里,时常关注疫情的变化,联系昔日 的年轻同事,请他们外出采访时带上我,但是因我属于易感人群,他们怕担 责任,都没有带上我。2月20日,中国摄影家协会小分队来到武汉,组织摄影 志愿者为援助湖北的4万多医护人员拍摄形象照,我义无反顾带领13名湖北摄 影志愿者,参加中国摄影家小分队,一拍就是一个月。拍摄静态的人物形象照,对摄影而言不是什么高难之事,可当面对从病 房出来的医护人员,看着他们伤痕满满的脸庞,以及疲惫与汗水交织的身 影,本该是最普通的肖像拍摄却抑制不住心和手的颤抖,那一刻站在我眼前 的他们早已不再是一个个的生命个体,在置身防疫战的大环境下,他们超越 了俗世对五官的评判,超越了个人具象的摄影概念,他们是刚强与坚毅的化 身,是一座座不朽的丰碑。如果平日里的肖像照是以光影、质感等技术层面为追求,同时兼顾抓取 一些动态瞬间的话,那么此次的拍摄则是要求我们尽可能地注入一些新的思 考,对人物的表现要从技术层面上升到哲学层面的高度。如今,援鄂医护人员已经胜利返程,他们重归平凡,但是他们的一幅幅肖像照为我们留下了永恒的记忆。凝视照片,似乎是在与他们对话,聆听他 们没有讲完的故事。这一幅幅人物肖像,是一个个的故事,仔细品读就能串起那难以忘记的日日夜夜,这或许才是肖像的力量。在特定的环境中,肖像 的魅力得到最大化的彰显,既承载了整个事件的历史份量,也闪现出推进事 件进程的人的灵魂,昭示了强大的时代伟力。


image.png

image.png


杂志您用手中的相机为恐慌中的我们吃下了一颗定心丸,在 众多医护人员的作品中,您最欣赏哪一幅?

杨发维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,医疗条件跟不上,病房短缺,医护人员更是严重不足,人们难免产生恐慌,全国各地援助武汉医疗队陆续到汉,随即投入抢救生命的战“疫”中,我们拍摄他们摘下口罩的最美形象,既是让人们看到恩人的面庞,又让人们坚定战“疫”的 信心。

应该说每一个英雄的肖像都值得欣赏,以感恩之心面对同一群 体,虽然都是重复拍摄静态肖像,但是经历战火洗礼的英雄们,每个人都承载了不同的故事,每个人都有着不一样的人生,因而拍摄时我 以稳重为核心,以画面的安宁、对称、完美和恬静来构建整个拍摄秩 序,在重复中刻画每个英雄的个性化的特征。那一刻我感受到的是平 凡中蕴藏着伟大的力量,而这种力量才是我们应该去着力表现的。拍摄中,还需要强调人物情绪的流露,注重维持画面的稳定感,把拍摄过程变成对庄严肃穆的精神体验,这样拍出来的照片才能既荡涤拍者 之心,又启迪观者之灵,因为快门凝聚的不仅仅是瞬间,更是一种精神。如《走下火线的医生》坚定的目光和肃穆的表情直接刺激观 者的感官,整个画面的气氛温暖祥和,“哀而不伤”,在庄严、 肃穆、大气、凝重的整体气氛中,任何语言的表述都显苍白,唯有心能体会。


image.png

image.png

image.png

image.png



杂志现在摄影界讨论很多的就是“抓拍”和“摆拍”,您 提出了“瞬间思维”这个概念,是否是支持摄影的“抓拍”? 


杨发维:在刚接触摄影时,老师都反复讲,新闻摄影要抓 拍,随后自己实践中,总觉得抓拍和摆拍只是完成照片构成的一 个过程,真正起重要支撑的应当是思维的模式,对比形象思维和 逻辑思维后,提出了“瞬间思维”是摄影记者独特的思维方式。在新闻现场,摄影记者既无法仔细思考画面构图,也无力去设计 光影造型,全身心关注的都是如何定格稍纵即逝的“瞬间”,一 切都要在瞬间完成,“瞬间”的暴发力决定作品成败,而平时的 积累,平日里修炼,是暴发力的内核。暴发力越强,成就的“瞬 间”就越准。“成在瞬间,败在瞬间”的摄影法则也一直伴随着 我的职业生涯。


image.png

《八十年代的模特》(拍摄于1985年)


image.png

《东风的速度——4分钟一辆车》(1984年摄于第二汽车制造厂) 


image.png

鄂州燕矶村8组李树生的妻子又怀三胎, 村干部多次工作,没有效果。


image.png

《“超生游击队”》(摄影于1989年) 多子多福,在山区乡村,计划生育工作被誉为第一难,瞧,鄂西咸丰县李子溪乡这一家子,又被叫到乡政府做工作。


杂志摄影最基本的功能,便是记录。您用手中的相机 记录了中国农村的变迁、记录社会的发展,足迹踏遍湖北的 每一县市。将镜头对准中国农村的发展,聚焦农村的改革, 初衷是什么? 


杨发维:摄影的功能以纪实为主,但并非“生搬硬套”的 抄袭生活。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融入了作者理性的观看, 注入了思想的内涵,并通过摄影语言一一表述出来。上世纪80年代初,中国农村施行承包责任制,赋予亿万 农民生产自主权,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,大批农民纷纷洗脚 上岸向城市流动,农村开始创办乡镇企业,《进城路上拖儿 带 女 》 《 戴 草 帽 的 工 人 》 《 车 站 的 民 潮 》 《 街 头 寻 找 工 作》,一个个镜头真实地记录下他们人生转型的艰辛与坎 坷。应该说,在拍摄这些照片时并没想到有多大的历史意 义,当时就是觉得我们身边在变化,变化的一年比一年大, 人们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好,总有一些新的做法涌现,总有一 些提法让人振奋,从物质到精神,焕然一新的喜庆随处可 见,整个社会呈现勃勃上扬的生机。《街头理发摊》到《结 婚登记处》,大家虽然还不富裕,但他们脸上的微笑已告诉 我们,明天一定会更好。今天再回头看这些当时不以为然的照片,却让我们能从 中读出历史变革的步伐,这也正好验证了“今天的新闻就是 明天的历史。”


image.png

《乡村小学》(1996年摄影于秭归郭家寨中心小学)


image.png

《水上学校的升旗仪式》(摄影于1996年) 

这是洪湖水上学校的孩子们正举行升旗仪式。千里洪湖,只有一所由一艘大船改建而成的水上学校,孩子们上学多是大人划船送达。


image.png

《“我不是摇钱树!”》(摄影于1988年) 1月23日,记者在湖北水泥机械厂熊大保厂长办公室采访,一个小时内,厂办主任连接几个要求赞助的电话,苦不堪言。


杂志:您一直行走在路上,坚持用相机讲述人民的故事,真实的反映了人民的生活,40年来坚持始终如一。肯定是很困难的吧?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呢? 


杨发维:在摄影的道路上,我拍摄了众多题材,也亲历了许多 重大历史事件,逐渐认识到“人是世界舞台上一件大奇迹”“人占 据着世界的中心”,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每一次重大事件的 发生都与人紧密相联,一切关于人的“瞬间”记录最具价值,最能 打动人、感召人,拍摄人的过程,也是自我感动的过程,也是荡涤 心灵的过程。在实践中渐渐明白,人物的照片也最难拍,既要有影,更要有情有义。无论是为了挑战也好,为了追求也罢,我暗下 决心,坚持用照相机讲好人民的故事,并以此为摄影的永久追求。我的前辈们说,好的摄影记者是脚板走出来的,生活是最好的 教科书。为了成为一名好的摄影记者,我开始向生活学习,带着目 标行走,自己给自己出题目,曾在1988年利用半年时间沿长江湖北 段徒步1200多公里进行采访拍摄,以居住长江两岸的人的生活状态 为拍摄主线,为历史存照,《湖北日报》在武汉展览馆举办了我人 生第一次摄影作品展。此后的日子里,我的脚步遍及湖北102个县市 区,不断将自己置身于时代变革的洪流中去体验生活百态,再跳出 来观大潮涌动的波澜,镜头有了准心,照片也有了温度和深度。这一走就是40年,摄影已融入到骨子里了,也就管不了费心伤 体,心中只要有了方向,路自然就走得明白、轻松,也许正因如此,至今不悔。


image.png

《堵溃口》(1998年摄于武穴)


image.png

《送别》

(摄影于1994年) 三峡移民开始分批搬迁,秭归郭家坝移民送别亲人。



杂志:摄影40年,不仅记录了时代的变迁,社会的发展,同时 也用摄影人的精神感染着广大的摄影爱好者。在这给年轻的摄影爱 好者提几点建议吧! 


杨发维:人一生的经历和面对的诱惑有许许多多,40年始终坚 持做一件事,即便毫无成就但也能够体悟出一些道理。我从事摄影的40年,正是我们伟大祖国发生巨变的40年,是人 民生活巨大改善的40年,我镜头里留存的影像,无一不是这巨大变 化的真实见证,无一不是这翻天覆地的变革的影像实录。作为摄影人我是幸运的,遇到了大变革的时代,让我手中的相 机有了取之不尽的拍摄题材,并得到了党和人民给的许多荣誉;作 为摄影人我是幸福的,伟大的时代给了我成才的机会,使我由一个 刚出校门的小伙子成为一名高级记者,成为一名摄影家。感谢这个 时代,感谢我的祖国。如果说有什么建议,那就是向生活学习,身边的人和事就是我 们最好的拍摄对象。


image.png

image.png

image.png

image.png

image.png

image.png

image.png

image.png

《留守家园的老人们》




本刊评论:

记录历史,记录发展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人一生的经历和面对的诱惑有许许多多,40年始终坚持做一件事,很难,但是摄影家杨发维做到了。40年来,坚持用相机记 录了中国这40年翻天覆地的发展。湖北美术学院院长许奋评价 说:“杨发维先生的作品,以摄影为媒介,用思想聚焦,用镜头 说话,为时代造型,为人民留影,为历史留记忆,为未来存镜鉴,承载着文化复兴使命、文化自信担当与文化创新责任”。

       以人为本,以拍好人民的故事为目标,坚持用相机讲 好人民的故事。拍摄一张照片很简单,但是在众多照片中 能看到历史的发展很难,时间线需要足够长,拍摄者需要 有足够的耐心,足够的专业。看上去普通的自然景观,但 是注入了摄影人内心独有想法,那么它就有了灵魂,有了 故事。





摄影家简介





image.png



摄影家    杨发维


       1980年毕业分配至《湖北日报》从事摄影工作,历任摄影记者、摄影部副主任、记者站站长、摄影部主任、 摄影总监兼湖北传媒摄影技师学院院长,现任《湖北日报》高级记者(专业二级),湖北省文联副主席,湖北省 摄影家协会主席。从事摄影40年,其作品两次获中国新闻奖,中国摄影记者金眼奖,金镜头摄影年赛金奖,文化部群星奖特别奖,湖北省新闻名人名记者奖,1998年荣立湖北省抗洪抢险个人一等功。湖北省博物馆、湖北美术学院先后收藏专题作品230幅,并分别举办个人收藏作品展览。




以上作品刊登在《新时代摄影》杂志20年9期


image.png

《新时代摄影》2020.9期封面人物


image.png

image.png



image.png


image.png


image.png

image.png


image.png


image.png

image.png

image.png